兩側面貌煥然一新,中間車流有序通行。近日,居民在走過林和街林和西橫路時,發(fā)現(xiàn)周邊悄然有了新變化,環(huán)境變美了,秩序更好了,出行更舒適了。
據悉,林和西橫路全長約1000米,是連接廣州大道中和林和西路的支線道路,周邊分布著火車東站、廣州體院、沙河服裝批發(fā)市場以及多個住宅小區(qū)等人流量密集場所,既是車輛通行的重要路段,也是居民出行的主要路徑。
今年以來,林和街以辦好“民生微實事”為出發(fā)點和落腳點,牢牢把握城市功能品質和居民生活品質雙提升,持續(xù)調動多方力量共同參與,重點解決該路段基礎設施破損、沿街圍墻臟污、河涌綜合治理等問題,著力打造干凈整潔、平安有序、綠色休閑的道路環(huán)境新面貌。
注重精細管理,道路提升“換新顏”
此前,林和西橫路兩邊經常停滿了機動車輛,一到早晚高峰期,行人、車輛混行,擁堵情況尤為明顯。
街道堅持問需于民、問計于民、問效于民,期間配合區(qū)交警大隊在道路兩側設置了80余個立柱,物理隔離讓機動車和非機動車“各行其道”,并充分考慮各方需求,在中間路段預留區(qū)域未設置立柱,允許臨時停放車輛。
同時,不斷完善周邊路段公共基礎設施,修補褪色破損單車停放線18處,新增單車劃線10處,引導居民有序停放非機動車、共享單車,修補破損路面15處,人行橫道鋪裝336平方米,新增無障礙通道2處,招牌升級改造14處,三線整治5處,翻新粉刷沿路圍墻立面約1600平方米,對垃圾投放點等環(huán)境衛(wèi)生設施進行升級,以一系列的“微改造”大大提升了居民群眾出行的安全性和通行的舒適性。
完成沿街商鋪招牌提升,重新安裝遮雨棚。
盤活閑置空間,圍墻改造“換新顏”
現(xiàn)在走在林和西路上,道路兩邊圍墻上各200米長的宣傳長廊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,其中依托廣州體育學院北側新改造的圍欄共建展示黨建內容;聯(lián)合軍體院對門口圍擋的銹化破損區(qū)域進行整體提升,重新加固鋪設圍擋底板,增加強軍宣傳標語,弘揚愛國主義精神;高效利用重新粉刷十八干休所臨街的臟污圍墻,打造文化宣傳長廊,整條長廊以傳統(tǒng)“和”文化為設計點,錯落有致地展示出林和街的歷史文化、發(fā)展進程、街區(qū)生活、社會生態(tài)等和美景象。
改造圍擋、粉飾墻體,打造200余米長宣傳文化長廊。
“通過墻面的重新提升利用,充分釋放了沉睡空間,不僅點綴了道路環(huán)境,也讓更多居民了解林和的背景歷史和經濟社會發(fā)展情況,從宣傳功能和視覺感官上都得到了較大改善。此外該路段作為體院全運會賽事場館周邊的主要道路,這次的提升也擦亮了城市客廳面貌,做好煥新迎接往來賓客的準備”街道負責宣傳工作的人員說。
臟污圍墻重新粉刷。
打造綠色碧道,河涌治理“換新顏”
一路流水潺潺,綠意匆匆。據悉,該路段上還有沙河涌穿流而過,街道堅持生態(tài)優(yōu)先,打造沙河涌“林和西橫路—天河北路”人行綠道近700米,完成沙河涌跨涌橋優(yōu)化提升,更換跨涌橋護欄,通過整治散亂污場所、河涌保潔養(yǎng)護常態(tài)化等科學系統(tǒng)方法,對沙河涌進行全面治理,目前水質已穩(wěn)定在五類水以上,再現(xiàn)河清、岸綠、景美的美好畫面。
同時堅持“黨建+團建+河長制”工作思路,形成河長帶頭、黨員率先示范、團員群眾廣泛參與的保護治理格局,成立志愿護河隊13支,廣泛發(fā)動轄內外院校學生、黨建共建單位參與巡河護河行動42場次,志愿服務專題培訓8場次,累計參與志愿服務約60小時,道路兩側新增花基補種綠植、設置景觀小品,讓其成為周邊居民日常休閑散步的好去處。
完成沙河涌治理和建設碧道,滿足居民休閑散步好去處。
“我平時都會在河涌附近走走和鍛煉,現(xiàn)在河水更清了、河岸小道好走了,看著環(huán)境的變化心情都是舒暢的,好多周邊的街坊也都喜歡來這里散步。”家住附近的李阿姨說。
下一步,林和街道將繼續(xù)聚焦居民群眾所思所盼、所急所難,從點滴小事做起,于細微之處入手,切實把惠民生的事辦實,把暖民心的事辦細,把順民意的事辦好,以點帶面綜合提升城區(qū)風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