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BD玻璃幕墻倒映龍舟競渡,鼓點震碎握手樓舊影,2025年的端午,廣州獵德涌畔鼓聲震天,過百龍舟競渡,千圍龍舟宴席沿古祠堂鋪展,造就了獵德村龍舟招景近十年來的巔峰時刻。這場融合了傳統(tǒng)龍舟招景與現(xiàn)代商業(yè)運營的民俗盛宴,單日吸引超十萬游客,成為廣州CBD的文化新氣象。
而十八年前,這里還是“握手樓”密布、消防隱患叢生的城中村。作為廣州首個整體改造的城中村,獵德村以“零釘子戶”的拆遷奇跡,實現(xiàn)村集體經(jīng)濟年收入從8000萬躍升至4.8億,用鑊耳墻與玻璃幕墻交融的國際街區(qū),為城市更新寫下“破”與“立”的生動范本。
龍舟鼓里的舊改往事
“舊改初期,原來見面都笑瞇瞇的村民,看我們像仇人一樣。”在獵德經(jīng)濟發(fā)展有限公司,回顧起舊改過程中的不易,公司黨委書記、董事長李熾煐心生感慨。在他的身后,獵德涌兩岸的祠堂群與珠江新城天際線交相輝映,如今的和諧場景,源自一場充滿爭議的破局——2007年,廣州啟動首個城中村整體改造,獵德村成為“第一個吃螃蟹者”。
生于斯長于斯的李熾煐,對舊獵德記憶深刻,“窗戶推開就頂?shù)綄γ娣孔樱儡嚫具M不來”。1995年,珠江新城重新規(guī)劃建設,農(nóng)田被征用的獵德村民自建起三四層小樓,越蓋越密的民房,讓獵德一度陷入城中村“一線天”困局。至2006年,全村建筑密度高達60%,綠地率僅為5%。
轉(zhuǎn)機出現(xiàn)在2007年,廣州推動獵德舊改,提出“村民要得到實惠,集體經(jīng)濟要得到提升,居住環(huán)境要得到改變,人文文化要得以傳承”的總方針。
龍舟競渡講究同舟共濟,舊改拆遷何嘗不是?李熾煐臨危受命,負責拆遷協(xié)調(diào),帶著“拆一補一”政策入戶。最艱難的是信任重建,為消解村民疑慮,天河區(qū)政府派專員開現(xiàn)場會,將復建房模型、商鋪分配圖逐戶講解,應用誕生于祠堂議事傳統(tǒng)的透明機制,最終成就廣州舊改史上“零釘子戶”的奇跡。
2008年1月,復建房工程正式動工,僅兩年后,37棟江景住宅拔地而起。李熾煐聽到,搬新居的老人不住感嘆“住新樓像住在酒店一樣”。
改造后,獵德村建筑密度降至28%,綠地率飆升至30%。而保留的龍母廟與遷建的祠堂群,沿獵德涌串聯(lián)成1.5公里嶺南水鄉(xiāng)長廊,為今日龍舟勝景出圈埋下伏筆。
鑊耳墻下的國際街區(qū)
如今,當少年醒獅隊教頭在“獵德人家”擊響獅鼓,馬路對面的天德廣場咖啡館里,外籍設計師正忙于圖紙修改工作,傳統(tǒng)文化和現(xiàn)代空間在此和諧共生
進一步走近獵德可以看到,蛻變不止于物理的街巷,更在于文化的融合轉(zhuǎn)化。
兒童節(jié)龍舟課上,“00后”們掌舵劃槳,讓同舟共濟的精神通過代際傳遞延續(xù);2019年,獵德女子龍舟隊“重出江湖”,在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奪冠;2025年端午,千圍龍舟宴以80元的惠民價開放市民體驗,融合了傳統(tǒng)龍舟招景與現(xiàn)代商業(yè)運營的民俗盛宴,單日吸引超十萬游客。
龍舟精神是一條船、一顆心、一個方向,而正是這種精神紐帶,使獵德龍舟招景吸引到140個村落的150條龍舟前來“探親”,成為廣州CBD的文化新氣象。
文化活力的釋放,同步催化了獵德街區(qū)的國際化進程。當前,獵德村聚居了1300余名外籍居民,2024年,天河區(qū)獵德國際街區(qū)(港澳社區(qū))正式掛牌后,在商業(yè)樓、打卡點、道路旁,中英雙語標識和里德卡通IP覆蓋街巷,敞開懷抱歡迎四方來客。
今日獵德涌邊,龍舟槳影與玻璃幕墻的倒影在水中交錯。這場歷時十八年的城市更新實驗,將這片土地從“一線天”推向“天際線”,讓900年的嶺南古村尋回文化平衡。
端午千圍宴席散去,鑊耳墻下少年醒獅的鼓點再度響起,珠江畔的“水鄉(xiāng)玉璧”,仍在為超大城市更新撰寫“記得住鄉(xiāng)愁,看得見未來”的生動注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