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,由廣州市文明辦指導,,天河區(qū)文明辦,、長興街道辦事處主辦的天河區(qū)文明旅游主題月活動——“文明長興,,活力長興”全民健身徒步活動在長湴公園正式啟動,。
本次活動中,,有社區(qū)徒步隊,、區(qū)級志愿服務隊、“兩新”黨組織隊伍共計9支隊伍,,參與人員100余人,。徒步過程中參與居民熱情洋溢,在長興文旅新路線上宣傳普及文明旅游知識,,培育崇德向善,、文明有禮的社會風尚。
廣東第一支農民抗日先鋒隊誕生地,、為東江縱隊輸送一批新生革命力量,;擁有被譽為華南地區(qū)的綠寶石“華南植物園”、國家級“火爐山森林公園”以及天河區(qū)首個村級休閑公園“長湴公園”等綠色資源……在廣州市天河區(qū),,有著特殊紅色文化和綠美環(huán)境的街道——長興街既是一片紅色沃土,,也是城市綠心所在地。
隨著紅色印記,,探尋綠美長興,,到天河“綠心”來一場citywalk。
尋跡:傳承長興紅色基因
在長興街,,歷代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勇毅前行,、改革創(chuàng)新,留下了許多紅色印記,。
活動開始,,首先步入的是位于長湴公園內的長湴村志公園,以門文化場景,、歷史文化浮雕廊和民俗文化雕塑群,,融入了中國傳統(tǒng)的福文化元素,以雕塑,、浮雕形式記錄著歷史真實故事。表達古今人們對幸福和吉祥的不斷追求,。通過歷史文化浮雕廊,,讓居民群眾在沉浸式觀察中了解長湴村600多年來的歷史。
第一個徒步活動打卡點,,是長興街紅色教育陣地,、抗日戰(zhàn)爭革命老區(qū)根據(jù)地長湴村舊址,聆聽講解人員對長湴歷史以及抗日歷史的娓娓道來,,原來素有“廣州第一村”的飛鵝嶺新石器時代遺址,,就在今天的長湴村飛鵝嶺,。
據(jù)介紹,長湴村歷來有抗擊外來侵略的革命傳統(tǒng),。1993年8月,,長湴村被確定為抗日戰(zhàn)爭革命老區(qū)根據(jù)地。隨著另一隊徒步活動隊伍的步伐,,參與者來到長興街另一個紅色印記打卡點:周總理視察岑村紀念舊址,。該址為1972年4月周總理陪同馬耳他總理視察岑村活動時的接待地點。
一處處紅色史跡講述一個個歷史故事,,一條條紅色文化體驗游徑讓人們持續(xù)傳承紅色基因,。
探綠:走讀綠美天河生態(tài)之景
在長興街,區(qū)域綠化率超過30%,。植物,、水體交融相織,錯落有致,,構成一幅幅生動的立體生態(tài)畫卷,。
社區(qū)徒步隊等六支隊伍穿過綠樹成蔭的植物所,來到打卡點華南國家植物園,,時值入秋季節(jié),,園內樹木也變得多彩了起來,絡繹不絕的游客們在此賞秋拍照,,還有不少帶著學生來湖邊寫生,。
根據(jù)講解員介紹,目前華南國家植物園正在打造構建國內首個“1+3+N”城園融合體系,。
“1”是指建設華南國家植物園,,
“3”是指推進北-中-南3片遷地保護示范區(qū)建設,
“N”指的是建設10個以上專類植物展示園和200個以上生態(tài)科普宣教點,。
按照規(guī)劃,,預計于2035年即可建成。
未來華南國家植物園面積可達到1.4萬平方米,,可保育標本300萬份以上,、種子10萬份、DNA提取物30萬份,。
在火爐山森林公園,,豬頭石景點附近可遠眺整個長興街岑村的美景。重達100余噸的豬頭石由兩小巨石頂住,,形態(tài)各異,,仿佛凌空飛來,擱在石棱倒插的火爐山云峰山石之巔。
近年來,,長興街開發(fā)探索文旅路線,,充分利用轄內紅色資源、綠色資源,,如今已形成多條citywalk路線,,讓市民在走讀城市之余,感受著城市的變遷,、歷史與文化,、時尚與創(chuàng)新,探索在新時代新征程下,,各縣各鎮(zhèn)各村高質量發(fā)展的新氣象,。